微信公众号:离线
作者:@纪宇彪
书名:斯通纳(Stoner:A Novel)
作者: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1)
定价:39 元
William Stoner 是个什么角色呢?文学史上典型的庸众,一个能力指数排名第十的普通人:一个内向的中世纪研究专家,一辈子与古代文献为伍。他怀着虔诚的坚毅仰望大学,认为依旧相信信念的力量的人能在这里找得到庇护。虽然还没退休,但依旧是校园里的古董。如果放在今天,比较合适的类比对象应该是化石。——史蒂夫·阿尔蒙德
2013 年 5 月,《出版人周刊》撰文讨论「 《斯通纳》现象」,当时的文章标题是这样的:A ‘Perfect’ American Novel Strikes Gold Overseas。
2013 年 8 月,英国全国各独立书讯榜单上,《斯通纳》名列前茅。朱利安·巴恩斯称这本书为 2013 年必读的小说。 截止到 2014 年 1 月,《斯通纳》一书已授出 22 国版权。如今《斯通纳》已经横扫欧洲的畅销榜单,持续引爆了关于美国文学正典[1]的讨论。
一部「非美国」的美国小说
2010 年 8 月末,乔纳森·弗兰岑带给人们一本叫《自由》的小说,并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老牌《时代》周刊的封面照上写着简洁有力的标题:Great American Novelist。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实在太多,他们又是那么擅长处理好地方特色与传统的关系,这一切汇合起来使得英语世界的文学继续欣欣向荣着;而美国已经将「伟大的美国小说」当作是一个专有名词而不只是形容词来期盼文学作品了。
香港媒体人梁文道总结了符合这一「专有名词」的小说的几个特征:
1. 它固然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是也能够打动一般的美国读者。与此同时,它还要关注一些特别宏大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又不只是切合于它描写的那个时代的关怀,同时还要有某种永恒性和普适性。
2. 更重要的是,篇幅要够长,里面出现的各种人物要非常立体,非常具象。
3. 最后,它最好还是一本比较写实的小说。
半个世纪前的《斯通纳》可以说每项皆具,算得上是一本有分量的好小说,但由于 60 年代美国文坛实验色彩异常浓重,而《斯通纳》叙写的是庸常生活,行文克制,在 1965 年的首版没有获得多少关注。
发现并再版《斯通纳》的出版人埃迪温·弗兰克,他主编《纽约书评》出版社「重现经典」系列,也感慨:
很显然,《斯通纳》并不像它那个时代的美国小说。那个时代的美国小说都有一种好笑的夸张和炫耀性,而且常常是紧跟时事的,比如《第22条军规》和《波特诺的怨诉》;还有,它这本书不像当时的元小说或新新闻主义那样,不是那种重塑人们观念、重塑人们对小说的观念的书。
直到现在,它在英国的畅销还是让一些美国作家感到疑惑,这些作家觉得它只能算是部轻量级作品,谈不上伟大。
朱利安·巴恩斯则说它是一部真正的「读者小说」:
它是好,而且有着可观的实质性内容,严肃性,以及心中可以回味的余韵。这是一部真正的读者小说,意指它的叙述强化了阅读和研究的价值。很多人会被勾起诵经时的顿悟情景,以及文学的魔力初次制造出某种距离感的时刻,阅读像《斯通纳》这样的小说被示意为也许是理解人生的最好方式。
舍此,它描述的更是一个隐秘的美国,在这个故事里,历史事件中战争被叙说的优先级显然比不上主人公内心的战争。或许,这本小说就是想让我们透过一个人的内心去窥视那时那个更具体的美国。
三百多页的人生速写
全书以斯通纳为主角进行叙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写法,所以你经常可以看到像「但他们心里并不承认这点,直到很久以后才认识到这种失败的意味。」这样的对剧情有预示性的句子。
书的开头倒叙了斯通纳被遗忘的情景:他死后,名字被学校同事题在捐赠给图书馆的一本中世纪文献手稿册上,他已然是个失落的存在。
斯通纳于 1891 年出生在密苏里中部的一家小农场里,小斯通纳觉得,双亲虽年轻却由于劳作与担忧变得老衰,而他在 17 岁时,由于农活的重压已经开始驼背;
18 岁那年,父亲让斯通纳一到秋天就去上 40 公里外的农业大学,原因是土地已经不再肥沃,大学知识会让斯通纳生出法子来。斯通纳穿着古怪地去报道了;
大学二年级时他需要修英国文学概论,过了很久,他依然读不懂书页上那些晦涩难明的词语。而在一节课上,教授斯隆的提问让斯通纳的文学和生命意识开始苏醒;
转入文学系的后几年里,23 岁的他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一战爆发;
在随后的职工欢迎会上认识了自小受到严苛家庭教育的伊迪丝,经过热烈追求,伊迪丝及其家人答应了他们两人的婚事;
婚姻不幸福的斯通纳把精力投注在教书事业上,并决心出书;
婚后三年,伊迪丝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欲,不过不是因为和斯通纳灵肉投契,只是她想要个孩子;
斯通纳 32 岁时有了一个女儿——格雷斯,而他仍然忍受着妻子病态的性格和行径,这段关系并没有好起来;
36 岁那年,斯通纳的双亲相继去世,他再次回去看了看那片家乡的黄土;
不惑之年,他和系主任劳曼克思发生矛盾,他始终拗不过校园政治,被安排去教授用不上他才华的课程;
43 岁那年,他又遇到了以前的研究生凯瑟琳,两人惺惺相惜,灵肉相拥这短暂的爱情,后因妻子和校方的介入,他和凯瑟琳再也没有见过面;
女儿格雷斯意外早孕,格雷斯小时候眼中那聪慧的光,在母亲畸形的教育下早已消散不见,斯通纳在 50 岁那年目睹了女儿的毁灭;
1949 年,凯瑟琳出了书,扉页题了「献给威·斯」;
1955 年他被确诊为癌症;
一年后,受完学校的表彰,肉身疲倦的他去世了,终年 65 岁。
三百页寥寥,却勾写出他有些残酷的一生。从世俗角度,他的人生充斥着挫败与踌躇,屡战屡败,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家庭和权力的联合夹击下所表现出来的勇气。
他失败,但不失意
作者约翰·威廉斯自己也说:
我觉得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怜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显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在这部小说中,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斯通纳对一份工作的感觉。工作给他某种特别的身份感,成就了他的自我。
作者在书的前言就表明这是杜撰出来的故事,而这完全可以是我们读完还在慨叹「斯通纳在生活里是个输家」的借口——你觉得在现实中很少人那么失败,或者说,我们对英雄主义的认识太狭隘。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也历经诸多挫败和苦难?只是我们自己会调适好情绪和看法,学会安慰和遗忘。但这时,我们好像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
他,在还是小男孩的时候,就觉得父母的心智其实都老衰了,到父亲去世那阵子,他慨叹父母的生活始终在毫无欢乐可言的劳作中延续着,他们死后也将埋在他们翻过的土里,也将变成执拗的土地毫无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对于一直光秃秃的、脆弱的、荒芜的家乡布恩维尔,他逃离却怀念,那是他身份的一个证明——一个早年间像土地般发黄的人,逆来顺受。
他,初次看到大学的壮观建筑群,敬畏之下,还有种从未出现过的安全和静谧感,静静观望,好像自己无权进去。
他,遇到他的开天鸿蒙第一人——教授阿切尔·斯隆,文学与诗开启了他的感官,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陌生,手是褐黄的,指端粗壮,甚至能感受到血液的从指尖到整个身体微弱又随意地颤动着。他也感觉到时间不是他习惯的那样正常流逝,而是断断续续地流逝着。
他,平生第一次有了孤独感,结交了一个后来「紧紧地缩在生活序列里」、懂得在生活里巧妙地辗转腾挪的费奇,还有一位他们两个都喜欢的那个目空一切,后来参军英年战死的马斯特思。斯通纳晚年还经常想起这位像幽灵附在他们身上的朋友,毕竟这位朋友曾深刻地「揭穿」过他:
你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单纯的土地的孩子,像你假装的那样?噢,不。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梦想家,一个更疯狂的疯子,我们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但没有自己的桑乔,在蓝天下欢跳。你足够聪明,但是你有这个瑕疵,那个顽疾。你觉得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搏斗。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处。
他,抗拒参军,不觉得那是荣耀之路,他内心有一块巨大、冷漠的保留地。当他妻子毫无余地地买了一幢房子后,虽然对于斯通纳来说这简直是毁灭性的财力负担,但他内心的自留地有了外在的寄托——他的书房。
他,在「除了气质优雅顺从没有其他义务」的神经质妻子面前,长期无计可施,保护不了女儿免受那种家庭压力的压迫。
他,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很是满意,一开始反复地阅读印刷出来的文字。
他,讲课常常激情迸涌,乃至结结巴巴,在看到学生们在作业里开始流露出的想象力以及各种试探性的爱的启迪等迹象时,他备受鼓舞。
他,疲于应付妻子那伪装成爱和关心的算计和报复 ,同时遇到了灵肉投契的爱侣,后来又迫于压力放弃了这段关系,他骤然老了。
他,对学术性的坚持让他和系主任产生矛盾,成了宿敌,在权力的斗争中处于下风。
他在历经这些时,我们看到,即便自由的范围对他来说越发的狭窄,但他依然在做一种选择——孤身面对世界,他依然在选择可以选择的生命。比如,来自黄土地的他在来到大学后,被他的恩师触动,后来转而去触动别人,他顶住被学校边缘化的压力继续选择努力去触动讲台下的人,体现出了一种教育的薪火相传。
他站在那叠书的书脊上
中文版的《斯通纳》装帧由台湾平面设计师王志弘设计,将五部英国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著作上下排列,抽取其中的单字母组成了「Stoner」的名字,名字最后的「r」则取自斯通纳很想研究的一个课题。
Prometheus Unbound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Beowulf
贝奥武甫
King Lear
李尔王
Sonnets
十四行诗
English Renaissance Poetry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
它们共同见证了斯通纳追求真、爱、勇气、尊严、自由、美的一生。
[1] 正典(canon)是一批被公认为神所启示或默示(无误)的书籍或著作。「正典」一词分别译自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意谓「量尺」或「量杆」。这表明正典是一系列在信仰和教义上具有绝对权威的书卷, 可以用来比较和衡量其他的著作或教导。
喷嚏网官方App :【安卓】在 豌豆荚 、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搜索:喷嚏阅读;【ios】App store里搜索:喷嚏网官方阅读;
喷嚏网官方网站:http://dapenti.com (海外访问:https://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喷嚏图卦】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