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喷嚏网----阅读、发现和分享: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569

50 年了,我们推荐一套书

$
0
0

 

1966 年过去 50 年了,我们也推荐一套书。

文|日飞

我们今天推荐阿城,以及最近推出的这套《阿城文集》。

对很多读者来说,阿城不是一个需要我们推荐的作家。他 30 多年前发表中篇小说《棋王》以后,就一直比今天的大象公会有名太多。只要是文学读者,都不需要通过我们来增加对他的了解。

我们今天推荐这位 67 岁的作家,是因为很多关注大象公会的读者,可能都对文学没什么兴趣,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能更少。我们的老板黄章晋本人就是如此。我们诚挚地向这类读者推荐这套阿城的作品,因为它跟你们听到“中国文学”时的想象不太一样。除了显而易见的文字之美,阿城还会给你很多别的。

首先,值此 50 周年之际,如果你因为年龄或其他原因没有经历过文化革命,也并非不感兴趣当时的中国,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切口去了解那段历史,那阿城就是个很好的选择。与那些专注于苦难、暴力和权力斗争的作者不同,他的知青小说虽然篇幅不大,但却能以最快的速度带您进入当年的生活图景。

读阿城的小说和散文,可以读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怎样吃饭,怎样种树,怎样剖腹产,怎样火化死者,以及怎样杀人。你还能细分出生活方式的差异,比如贫农如何耕地,富农如何对待农具。他笔下各色人等的生活细节,足以让黄章晋这样的读者为之着迷。这也是我们认为即使你不爱好文学、阿城的小说随笔也仍然值得一读的原因之一。



这种特色使他的视角更接近后代的读者,而不是他自己被家国情仇缠绕的同代人。阿城对身边各种惯常的事物充满刁钻的好奇心,有时候简直像个穿越到当时体验生活的后世作家,而非那几年残酷生活的亲历者和受害者。

也因为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他讲述的似乎并不是与后人的生活几无关联的革命风暴,而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日常,与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日常只有细节的差别。看阿城的小说,其中人物的动作和行为堪称平凡,无非吃饭、睡觉、干活和从事业余爱好,仿佛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但风暴仍然存在于他的文字之中。他用猛烈的进食描写饥饿,用难得的拥有描写赤贫,用下乡云南时的窃喜描写国家中心的凶险。人们在黑暗年代遭受的灾难和绝望,都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器物之中。

 


就连文革时期恐怖的武斗,在他笔下也与日常生活纠合在一起:“听得见附近一扇窗被风吹得一开一合,自得其乐。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又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

如果进屋的不是子弹而是突然回家的父母,朋友不是死掉而是闭嘴,同样的场面大概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然而红色风暴的雨骤风狂,就在那仅有的细节差别之中。

就连知青文学中被描写甚多、戏剧感也很强的火车站,在别人的文字中总充满了亲友流散、人如浮萍的悲情(当然没有任何不对),在阿城笔下也只是一句貌似轻飘的“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然后主角就跟火车上新认识的人扯起淡来。任何 21 世纪的年轻读者,只要参加过军训,都不会进入不了这样的场景。但要理解“这是几点几分的北京”,恐怕就得是天然有所共鸣的过来人。



因此,阿城的文革小说适合任何时期的读者阅读,就像任何时代的小痞子都看得懂王朔的《动物凶猛》。

这套书今年出版,意义非凡。马上就有好几个重要的纪念日,总会有不听劝告的媒体号,跑出来呼吁大家重温一些事情。而对很多年轻读者来说,往事之所以不堪重温,一大原因是那些供我们了解文革的渠道太老旧而封闭,用户界面太不友好。回忆录作者和知青作家们总是犹豫不决,又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被后人记住,又总在担忧“这样的故事你们怎么听得懂”,仿佛后来人的理解总归幼稚,暴虐的历史只有亲历者才能理解。

前人这样想,并非毫无道理,但后人也可以找一些不那么狰狞的方式,去了解文革中的某些侧面。阿城的书很适合充当这样的方式。

除了写文革的部分之外,他其他的文字也很值得一读——此人感兴趣的问题之多,涉猎的领域之杂,思维方式之现代,非常不像他的同龄人(六十大几岁)给我们的惯常印象。



▍阿城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住处,1985 年秋

在这些写于二三十年前的随笔文章里,他还会通过线粒体的知识,普及共生关系在生物演化中的作用;他谈论大排档的盛衰,以此论述谈城市规划的得失;他甚至用多巴胺的浓度分析文学人物的爱情,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探讨北方汉语中入声的消亡。

而在文革之后的写作中,他记录细节的习惯也并未改变。讲到从威尼斯去巴黎,他都要花几笔记录一下去警察局办多次往返签证。申根以后人类生活的改变,就这样记录在了细节之中。

这些文字在信息密度和主题的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文学家的界线。即使有些地方让专业读者觉得“民科”,也不妨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自辩:“即使我很少击中目标,他也会认出我一直在瞄准的靶子。”

尤为有趣的是,这些当代西方气息浓厚的东西与中国的老年亚文化(如中医养生和历史揭秘)距离甚远,倒是更靠近那些对新知识新趣味充满好奇的年轻人,或者干脆就是后者的领路者。近年来文化青年赶的时髦,比如木心、张北海和常识科普,他早在八九十年代就都谈过了。对于那些还没忘记那个时代的文化界热点的读者来说,写出这些文章的阿城简直像个天外飞仙。



▍七十年代初阿城与朋友黄其煦(左)在云南长途汽车站

在别人和他自己的回忆中,他的生活也确实丰富多彩:他在文革中的云南手工制作过音响,用来听 BBC 的古典音乐广播;他在美国用零件组装汽车,令来找他玩的中国作家大为惊讶;年轻插队的时候,他还会穿过边境,在对面的山上看美国和平队放的阿波罗登月纪录片……

前几周看到有人说,阿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事实多半并非如此。阿城来自他那个时代,纯属偶然。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像是出自革命年代的教育,倒是与今天时尚男刊暗示年轻男子应努力活成的样子不谋而合。

或者说,如果一个聪明、西化、受过良好教育的当代小伙子穿越回了 60 年代,经历了这 50 年的一切,他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就像阿城这样。

所以我们向您推荐这套《阿城文集》。

 

 

来源:大象公会



喷嚏网官方App :【安卓】在 豌豆荚 、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搜索:喷嚏阅读;【ios】App store里搜索:喷嚏网官方阅读;

喷嚏网官方网站:http://dapenti.com (海外访问:https://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喷嚏图卦】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56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