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 杨蓓蓓
16年前的冬天,一个初生的女婴被遗弃在中国的路边,我对她和她祖国的爱也由此发源。
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尽善尽美——不论是我与我的中国养女Grace(还有她的中国妹妹Lucy),还是我与那个无法收容她们的国家。但我却一直笃信:Grace和Lucy(今年分别为16岁和15岁),永远是我的孩子。而中国将永远是她们的祖国。
无论她们的美国护照更换多少回,无论她们为美国大选投过多少次票,无论她们会获得多少本美国驾照,她们的一部分将永远是中国的。我的一部分也将如是。
2008年,我将全家搬到中国,为了我们身上属于中国的那一部分。我很幸运,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给了我一份上海的工作让这一切如愿以偿。于是开启了沃德米尔汉化计划(Waldmeir Sinicisation project)。我打算教会这两个因被我收养而意外成为美国人的孩子如何在中国做中国人。当时这个想法似乎很不错。
而今,8年过去了,我们家又准备返回美国。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或多或少怀有中国情结。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后,我们中的一员已然对美国食品兴致全无,爱面条远胜汉堡;另一位爱说汉语普通话并将彻底错过回家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还有一位则称:她“根本未曾真正离开过美国”。
以上各指,恕不言明。但我有时却觉得,在我家最像中国人的那个,反倒是我这个白皮肤的,有着意大利、德国、瑞士血统的美国人。
我的孩子们或许生来是中国人,但在性情上她们是百分之百的美国青少年,比如她们认为妈妈从来没有对过。所以她们从未十分赞同由我们重演中国版的《根》(Roots)。然而,我们刚到中国时,她们一个只有7岁,另一个只有8岁——那时她们还小,我可以带她们四处游览,从吃狗肉的南方省份到北方的冰雪城堡,以期她们祖国的风土人情在潜移默化中浸透她们的骨血。
事后看来,那次贵州小镇之旅还不如不去,那时她们一个10岁一个11岁,那里的每家饭馆只卖狗肉。Grace一直躲在车里,而Lucy从未让我忘记她踏进小红狗肉馆看到的第一幕,一口满是炖狗蹄的大锅。有时我过于追求文化的真实性,毕竟现今吃狗肉的中国人只是少数。
如果我坚持拿饺子、盗版DVD、及她们私藏的在农历新年可能炸掉她们胳膊的鞭炮去讨好她们的话,我在教育她们去爱中国时会幸运得多。那些东西她们回到美国可得不到。
我的初衷是,让她们接触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特别是和她们与生俱来的面孔相匹配的中国语言。
我想我做到了,但唯有时间才能证明,这样做是会令她们产生对中国持久的爱——还是会适得其反。
而如今她们已年满15岁和16岁,选择权已在她们自己。我已不再尝试教她们如何在中国做中国人。现在轮到她们教自己如何在美国做中国人。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羡慕她们的前景——现在种族已成为一个“特朗普敏感话题”(Trump-touchy subject)——但我十分确定她们不用我来建议该如何应对。
很快她们都将长大成人,生活在一个两大强国并立的世界,并与这两个国家都有渊源。她们或许会因此感谢我,或许会因此埋怨我,又或许根本不在乎。可能多年以后我不在了,她们才会对这一切有所判断。也许数十载以后,这两个中国遗孤的身上才会具有她们的中国性。
但对我而言,这个过程不会那么漫长:我这个外国人的内心里有一个角落将永远属于中国。我只希望自己不会总是我们家最像中国人的那个。
译者/偲言
来源:FT中文网
喷嚏网官方App :【安卓】在 豌豆荚 、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搜索:喷嚏阅读;【ios】App store里搜索:喷嚏网官方阅读;
喷嚏网官方网站:http://dapenti.com (海外访问:https://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喷嚏图卦】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