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喷嚏网----阅读、发现和分享: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569

可口可乐 vs 百事可乐,究竟哪种更好喝?

$
0
0
作者:钱程

 

微信公众号:技术型吃货

 


这一期,我们来讲个故事吧。

故事的一方,是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自从 1886 年由约翰·彭伯顿发明,它就快速占领全球市场,成为碳酸饮料市场上无可争议的领跑者,真正的高富帅。

 

既然有领跑者,就一定存在竞争者。在 13 年后,另一位药剂师 —— 迦勒·布拉德发明了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展开正面PK。

 


在百事可乐刚刚出现的时候,可口可乐已经每年卖掉了 100 万加仑——战局那是对百事可乐相当不利啊。而且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百事可乐公司不幸破产了。

百事可乐当然不会这么轻易地狗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百事重整旗鼓,再次进入碳酸饮料市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百事可乐作为「穷屌丝」一直在苟延残喘,销量无法实现质的突破,被可口可乐吊打。

真的是百事可乐不如可口可乐好喝吗?1975 年,百事可乐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一直藏在人们心底里的「品牌效应」。
如何去破除它呢?很简单,既然光说没有用,我们就去做做实验,看看到底哪个比较好喝呗。

-
【ROUND 1】
1975年,百事可乐提出了一项挑战——他们组织了一次「非常科学」的品尝实验,看看到底是谁的更好喝。

首先,他们给品尝者每人各发一罐可口可乐,一罐百事可乐,让他们每样各喝一口,然后选择更满意的。
结果很显然 —— 大部分品尝者选择了可口可乐。
然后,百事又发给每个人两个写有字母的纸杯,一个纸杯上标有 M,代表「百事可乐」,另一个纸杯上标有 Q,代表「可口可乐」,让实验者每样各尝一口。品尝者自己不知道字母的意义。这样就没有了品牌效应。结果是谁更好喝呢
结果是——大部分人认为带有「M」标记的百事可乐更好喝!
这下大家没话说了,原来一个瓶子的外观,都能在如此大程度上影响口味和消费者的选择。
百事可乐赢了吗?等等,事情还没有结束!
-

【ROUND 2】
可口可乐不服,「有种我们再重新做一遍试试?」
「谁怕谁。」
于是,实验重新进行了一遍,这次的结果与上次相同,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带有「M」标记的杯子。
百事可乐「这下没话说了吧。」
可口可乐「哈哈哈哈哈哈这次,我两个杯子里装的东西没有区别,都是可口可乐哦。」
「这。。。怎么可能!!!」
实验结果表明:
人们只是单纯地喜欢带有「M」字母的杯子而已。
-

【ROUND 3】
百事可乐不服。它又开展了一次实验。这次,杯子上没有做任何标记。这下总可以排除一切干扰了吧。
实验结果是——百事可乐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下,可口可乐终于没话说了。

随后,百事可乐举办了一系列「百事挑战」活动,把这项实验推向了全美国。于是就有了....
-

【ROUND 4】
百事可乐:「德克萨斯的盆友们你们好!」
实验者每样各尝一口。


百事可乐更好喝。
-
【ROUND 5】
百事可乐:「密歇根的盆友们你们好!」
实验者每样各尝一口。


百事可乐更好喝。






【ROUND 数不清】
百事可乐:「XXX的盆友们你们好!」
实验者每样各尝一口。


百事可乐更好喝。

为了挽回劣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口可乐计划了各种疯狂的改变,比如推出改良口味的「新可乐」取代原来的可口可乐,没有拖延症的他们也都迅速执行了。可惜人民群众并不买账,还是认为原来的可口可乐好喝,于是可口可乐又再改变产品配方,甚至还出现过新配方老配方一起卖的场景......
这样来来回回好几趟,最后大家都累了。根据群众的要求,可口可乐还是改回了老配方,并把新配方可乐全部下架。

可口可乐:「我迷失了我自己....」



无论如何,在那长达几十年的各种「百事挑战」中,百事可乐都赢了,那些实验为百事可乐的屌丝逆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百事可乐终于站稳了脚跟,并和可口可乐一样扩散到了全球。

你可能觉得,这种杯子上不做任何标记的「盲测」实验,已经相当科学了。实际上,在感官实验中,这只能算一次粗糙的单盲测试。还有很多影响实验的变量,都没有得到控制呢。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变量,为什么要控制它?
很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你比较两个可乐「味道」的高下,那么,
可乐的味道

就是我们需要测试的「实验变量」。
而其他的因素,比如
可乐的温度,颜色
环境中的灯光,气味
可乐瓶子的颜色,形状,牌子
试吃者试吃的分量
试吃者有多饱

等等这些跟这次实验无关,却有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的东西。就是需要控制的「环境变量」。在测试实验变量时,将环境变量尽量控制好,不要让它们改变。这就是设计实验的基本准则:控制变量法。
如果这些变量没有很好地控制,或者一些实际存在的变量没有考虑到,实验就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

比如说,近期的研究就发现,人们在「品尝一小口」的实验中,会趋向于给甜度更高的饮料打更高的分数,因为人类先天就有趋向更甜食物的本能。而如果是让大家喝完一整瓶,再去打分,甜度更低的往往会获得胜利。

百事可乐的含糖量高于可口可乐(大约多5%左右),甜度也会高一些。但是,当时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其实都没有考虑到这个变量!如果当时能考虑到,再加一个「喝下一整瓶」的实验,也许结局就逆转了。

所以,各位技术型吃货的读者们,「试吃」其实是一项很技术型的事情,千万别把它想得太简单哦。在很多时候,想得到靠谱的「试吃」结果,必须要考虑很多变量的控制。一个严格的感官测试必须在感官实验室进行,这种实验室的声音、灯光都是要严格控制的。不同的样品会放在没有差别的杯中,上面用一个 3 位的随机数字来代表序号。不同的试吃者需要在单独隔间内完成测试,互相之间无法交流,从而排除从众心理。每试吃完一样产品后都要漱口,彻底清洗味蕾,排除味觉残留。甚至,测试者有时会被要求空腹参加测试,这样能排除饱食度所带来的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比较「靠谱」的结论,而这才是「创造出更多好吃的」的最基本条件呀。

 

 

(一个典型的感官实验室配置)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技术型吃货」,一起做 Food Geek 吧!

 

 

 

 

链接



喷嚏网官方App :【安卓】在 豌豆荚 、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搜索:喷嚏阅读;【ios】App store里搜索:喷嚏网官方阅读;

喷嚏网官方网站:http://dapenti.com (海外访问:https://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喷嚏图卦】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56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