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喷嚏网----阅读、发现和分享: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569

他按下快门的一瞬间,记录下了我们时代的表情

$
0
0
按:8月30日,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于因病去世,享年93岁。马克·吕布可能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纪实摄影大师之一。从1957年起,他先后曾经二十余次游历东方,来到中国,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录。



一个外国摄影师来到中国拍摄纪实照片,这并不难,难的是如同马克·吕布一般,一生都对这片东方土地保持热切的注视与关怀。中国仿佛是他的一位“哥们儿”,令他惦念。他自己也说过——“地方就像朋友,你会常想去看他,了解他的变化,知道他的近况......”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法国著名摄影师。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从1957年起多次访问中国,留下很多经典照片。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的第一张图片,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中国三面红旗)、《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等。



“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不断变化之时。”

——马克·吕布



被评价为“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国内著名摄影师肖全,曾经在1993年作为马克·吕布的助手辅助拍摄,在此之后就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恩师,由此也可见马克·吕布对中国摄影届的影响。

马克·吕布的作品始终呈现着世间最真实的生活,其中很多经典的瞬间成为了二十世纪的时代缩影。他大多数的纪实作品都是黑白摄影,工程师出身的他对线条和光影极度敏感。以下这15张黑白摄影作品,选自摄影集《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他们充分代表了马克·吕布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



1

艾菲尔铁塔油漆工扎祖(Zazou),

法国巴黎,1953年

 




这张摄于1953年的照片,是马克·吕布的成名之作。那一年,他30岁,在摄影事业上才刚刚起步。在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他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铁塔涂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根本不像是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仿佛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柔软轻松的人体微微弯曲,仿佛一首飘逸的乐章,一个“让耳朵觉得舒适的和音”。这张照片成为了马克·吕布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



2

中国长城,1957年

 





从1957年起,马克·吕布可以说是来华次数最多的西方摄影大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是中国发生社会剧变的时期,马克·吕布用手中的相机见证了中国从一个面貌转向另一个面貌的关键节点,用他充满温情和人性化的镜头给中国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留影。



3

古玩店橱窗,中国北京,1965年


 




马克·吕布特意选择了北京琉璃厂一户居民建筑的门窗作为前景,同时把焦点聚在街道上。街道上的行人、蹲在街边聊天的老人年、好奇的孩子,以及中国传统的民居、店铺及牌匾……马克·吕布定格了一幅充分地展现了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街道画面。



4

中国长城,1971年

 





马克·吕布认为:“摄影就是光影的游戏”。工程师出身的他对于结构和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照片中总能看到高度和谐的点、线、面构成关系。



5

中国黄山,1985年


 


6

中国北京,1992年


一般而言,摄影师在完成某次拍摄任务之后就会离开,但马克·吕布却会长时间地逗留或者一再返回同一个地方。吸引他的不是某件事或某次行动,更多的是某个人生和生活本身。



7

枪炮与鲜花,美国华盛顿,1967年

 

马克·吕布作品的背后,往往有着丰富而动人的故事。1967年10月21日,17岁的高中生萝丝跳上开往华盛顿的公车,去参加一场反战游行。面对五角大楼前真枪实弹的士兵,她忽然意识到,这些士兵其实跟与她经常约会的小伙子们没有多大区别。“国家武器”忽然变成了“邻家男孩”,萝丝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她举起手中的小花,在来复枪前温柔地亲了它……这一刻被定格下来,成为一代人争取和平、非暴力抵抗的象征,也成为最能代表马克·吕布摄影风格的作品之一。



8

日本东京,1958年

 

马克·吕布的大多数作品,并非惊天动地的画面。在他到世界各国游走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生活的意蕴。





9

日本东京,1958年


 

马克·吕布曾说,“如果我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欣赏力,那我的照片也会随之黯淡,因为拍照就是去深刻地品味人生,品味每个百分之一秒的瞬间。”

10

日本,1958年


 


11

地铁站内,日本东京,1982年

 

12

肯尼亚,1963年


13

德里天文馆,印度,1985年

 


14

新宫,德国波茨坦,1989年

 

15

法国图赖讷,2006年


马克·吕布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诗意。如他所言,“在我的取景器中发现蕴藏着的节奏和韵律,这于我而言是莫大的乐趣。”





一个摄影师给另一个摄影师



文|尚陆(策展人)



1

马克·吕布与肖全



马克·吕布的摄影艺术生涯深受布勒松和卡帕的影响。



30 岁的时候,马克·吕布从里昂来到巴黎。初来乍到,就在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那时的马克在摄影上才刚刚起步,还是一个不出名的自由摄影师。布列松说服马克使用一个旧的取景器去拍照,因为它有颠倒画面的奇异特效。于是,马克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上,继而拍摄下了那个正在给铁塔刷油漆的年轻工人。这张照片就是马克·吕布的代表作——《艾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它是马克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的第一幅作品,也是促使马克在 1952年走进马格南图片社的敲门砖。



卡帕曾经送马克去伦敦学习英语, 还向让他多见见那里的姑娘。只是后来,马克非但没有学好英语,更没有结识什么姑娘,反而从伦敦带回了大量他自己拍摄的照片。



1993年5月,34岁的摄影师肖全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 70 岁的马克·吕布。因为摄影,他们就像布列松、卡帕与马克那样,从此开启了一段至今已长达 23 年的师生传承之交。

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肖全多次作为助手与马克·吕布一起拍摄了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各大城市。对摄影的执着、对时事的敏锐、对中国的关注和喜爱、对家庭的责任感、简朴的生活作风、顽童般的纯真内心 ..... 在肖全的心目中,马克·吕布不仅是一个感情细腻而又阅历丰厚的大摄影家,更是点亮了自己摄影人生中那一展明灯的恩师。



他说:“马克·吕布是我身后的一棵大树。他对摄影的贡献,对中国的友情,对年轻人的鼓励,对爱情、生命的理解,都深刻的影响了我。我会像他一样用摄影跟这个世界相处,直到最后。这是一件快乐而幸福的事。”  

 

一个小贩正在张贴性感女星的海报,来招揽生意。性感女明星的海报挑逗着中国人的荷尔蒙,也打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窗户。1993年,马克·吕布在广州。摄影:肖全



2

马克·吕布与中国



93 岁的马克·吕布,半个世纪的中国影像。



1956 年初,马克·吕布花了 6 个月时间从巴黎开车去到印度,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认识周恩来的人。1957 年 1 月,他成为了上世纪 50 年代首位获得周恩来总理批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1957 年 1 月 1 日,拿到了中国签证的马克·吕布迫不及待的想要进入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但是当他从当时仍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过关之时香港警察不愿意开车送他过境,并且冷冷地说:“要去,你自己走过去。” 于是马克·吕布真正用自己的双脚跨

出了西方与中国之间的连接的桥梁, 而这一跨就是 60 多年。



从那时起,他先后 20 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并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完成了对中国的一系列深入报道。



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有鞍山的炼钢工人,有 1957 年的知识份子在庄稼地里干活,有北大校园里戴口罩跳交谊舞的人群。在改革开放期间, 他曾拍到邓小平匆忙而坚定的身影。



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中国的三面红旗》)、Visions ofChina(《中国印象》)都是他拍摄中国的代表作品集。



“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本身不断变化之时。”对于自己曾经说过的这句话,马克·吕布身体力行,当他预感到中国即将发生一场巨变时,他丝毫没有吝啬自己天才的镜头。



《中国的三面旗帜》《中国:旅行瞬间》《黄山》《在中国》《马克·吕布在中国:四十年摄影》等,都是他拍摄中国的代表作,是他帮助我们留存下来的不可取代的回忆。

马克·吕布拍摄中国的作品中, 几乎没有任何倾向于暴力、性和阴暗面的内容。在西方世界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时候,他用冷静、客观而饱含善意和趣味的纪实摄影作品,让无数西方人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面孔,消解了许多误解与隔阂。

 



1993年,马克·吕布在广州。“在海珠大桥的桥下,聚集着一波剃头匠。他们的传统手艺在当时的广州仍然颇有市场。这一项广州特色让马克流连忘返。马克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然而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倾向于暴力、性和阴暗面的内容。我曾在一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看到过有关马克·吕布对中国的摄影报道,正是他的这些报道在逐渐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肖全



3

摄影大师的工作方式



除了真挚感人的师生情,除了两位摄影人对理想坚定的追逐,除了马克·吕布赠送给中国人的影像礼物, 本书还用一大批纪实照片向读者展示了马克·吕布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与方式。



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街头,肖全拍下了那个专注于摄影的马格南大师; 在巴黎,肖全拍下了那个资料馆一般严谨而艺术的工作室。马克如何收藏自己的胶卷底片,马克的明信片是怎么归置的,马克是怎样与助手交流工作的......

肖全拍下了一个兢兢业业、井井有条的摄影大师。他的一丝不苟值得每一位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去学习。



“走完这么一段记忆、机遇、人性与遗忘的旅程,才发觉,这时时常新的天才,首先是一束内在的光,一束孤独的光,照亮道路、沙漠、城市、倒影与姿态。”(法国诗人安德烈 - 维尔泰《马克眼中的世界》)



马克·吕布,1923 年 6 月 24 日出生于法国里昂,是法国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师。他凭借一系列拍摄记录于东方的摄影报道而著称于世界摄影圈, 作品曾多次在《生活》《国家地理》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刊登,并两次获得美国海外出版俱乐部奖(OverseasPress Club Award)。《日本妇女》《加纳》《北越:面孔》《火车和车站》等, 都是他的代表作品集。



14 岁时,马克的父亲送给他一台柯达照相机,从此,生性内敛的他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将满 70 岁的马克·吕布身背 5 台徕卡相机、5 支镜头,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完全不像一个退了休的老头。摄影:肖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马克加入了法国的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 反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战后,他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 Centrale 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 1948 年顺利毕业, 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然而在 1951 年,马克·吕布决意放弃了稳定的工程师工作,转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摄影中。对摄影充满热情的马克,获得了布勒松与卡帕的赞赏与指导,在摄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52 年,凭借《艾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马克走进了马格南图片社。



在蜚声国际的马格南图片社里, 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断拍照报道,



工作期间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纳粹头目、二战生还者,他还拍摄过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 以及越南领导人胡志明。



1959 年,马克·吕布当选为马格南图片社欧洲分部副主席。



1975 年和 1976 年,他又连续两年当选为马格南图片社欧洲分部主席。

三年后,马克·吕布辞去了图片社主席的职务,循着自己的节奏,开始游历世界。退休后,



他仍然不断地向玛格南图片社提供自己的拍摄作品。

 


马克·吕布作品选自:《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作者:马克·吕布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4年11月







文章插图图片选自:《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

作者:肖全


版本: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6年7月



马克·吕布作品图片来源于《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文字部分作者:尚陆,文章图片来源于《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摄影:肖全;整合与编辑:走走。

文章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链接



喷嚏网官方App :【安卓】在 豌豆荚 、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搜索:喷嚏阅读;【ios】App store里搜索:喷嚏网官方阅读;

喷嚏网官方网站:http://dapenti.com (海外访问:https://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喷嚏图卦】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456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