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原研哉的午餐采访,约在了东京台场区的一个停车场上。台场,又叫“御台场”,是东京湾内填海造出的大片人工岛。160多年前,幕府将军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而填海造出的炮台,如今已经成了寸土寸金的东京放置许多大型会展中心、游乐场和购物中心的地方。
在这片海湾边的停车场上,58岁的日本设计中心董事原研哉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忙碌了一个夏天,搭建起12栋展示建筑,表达他们对未来城市空间和家居生活的理念。
采访前,原研哉说,希望展示他和同事们的惯常工作状态,最好就在展览场地露天而坐,就着现场售卖的简单便当,边吃边聊。但是,尽管有东京湾吹来的徐徐海风,8月中旬正午的阳光仍旧太过炽烈,我们只好搬进著名的茑屋书店在展场设立的临时售书区。在一位资深翻译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简单寒暄后就开始对话。
一向以“满头银发、一袭黑衣”的儒雅形象出现的原研哉,今天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在建筑现场忙上忙下的工头:一头银发浸透了汗水,黑色T恤衫仍旧是一尘不染,但在领口围着一块白毛巾,不时用来擦擦额头的汗。
原研哉策展的“理想家2016东京大展”场地鸟瞰图。图片来源: House Vision Facebook.
我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场展览。这是他在2010年发起的一场名为House Vision(中译为“理想家”)大型跨国设计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听原研哉的同事们说,最近几个月来,他把展览场地作为自己的办公室,经常在这里忙到后半夜。
原研哉更为人熟知的另一个身份是无印良品(MUJI)的艺术总监。作为将设计艺术与社会理念和商业运作融合的成功代表,在谈起自己倾注多年心血的项目时,他丝毫不回避商业和新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以我的一己之力,能够说服丰田等大企业的高层参与这个项目,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成就。” 他说,在项目初期,他和参与的同行们关注的还是“如何建造住宅、如何对家居设计进行创新”等比较单纯的话题;但是在日本和中国举行的多场展览和研讨会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了住宅与通讯、能源、交通等产业的密切关系,因而非常重视邀请相关企业深度参与。
窗外12栋多数为木制的样板建筑,都是丰田、松下、三越伊势丹、无印良品和Airbnb等知名企业与日本设计师合作创意的作品,体现了他们对未来家居生活的思考,并且融入了相关行业的前沿技术。例如,丰田公司与日本著名设计师隈研吾合作的展品,以丰田最新款普锐斯PHV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为核心,展现了三口之家驾车出游途中在野外休憩的场景:车载帐篷为喜好各异的一家三口提供了各自独立的空间,而车顶的太阳能电池则满足了他们所有的用电需求。其他一些展品中,还应用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当前最受关注的技术,与设计师们简洁、优雅、亲近自然的设计风格结合,相得益彰。
聊着聊着,我发现原研哉对面前的便当还一筷未动。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银鱼、蛤肉和碎鱼肉配米饭”的三色海鲜便当是他平时最喜欢的口味。经过翻译沟通才知道,他担心我们在采访中拍照,被拍下大口吞咽的不雅镜头。我们向他保证“午餐过程不拍照”,他才放心开始小口吃饭。
话题很快转向了House Vision项目在中国的分支项目。2015年,原研哉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和诸多中国设计师合作,在米兰世博会上宣布启动了China House Vision (“中国理想家”)项目。他与张永和、梁井宇和王昀等十几位中国顶尖设计师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并评估了他们提交的设计方案。下一步就是2017年或2018年在中国举办首次公开大展。就在此次采访的前一天,原研哉用了半天时间,带领来自中国的几十位设计师和企业代表走遍了整个展场,详细讲解了每一座展品背后的理念、技术和商业应用前景(文首照片为2016年8月12日,原研哉头戴草帽为来自中国的参观者讲解参展建筑“租赁住宅大厦”)。
“我们在中国进行的理想家项目,审视了困扰中国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比我们最初起步时涉及的话题更多、更广泛。” 他说,中国目前是政府主导建设什么样的住宅,以什么价位销售,但是未来必然发生重大转变,设计师和顶尖企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提到了中国设计师提交的方案中一些亮点,比如未来的家中可以让主人骑着自行车游走,还有的设计方案强调住宅与社区的融合,在设计中体现了居民的爱好、习俗和文化特征。
“我希望,那些肩负着中国未来发展最重要任务的企业,包括流通企业,手机制造企业等等,也能加入这个项目,提出他们对未来产业的理念,向社会层面表达我们对未来的住宅、生活等的设想。”
我问他,本次展出的不少作品都对当前日本和中国共同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表达了担忧——比如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以及“都市环境脱离自然”、“家居环境与社区割裂”等大城市病。他是否希望这成为“理想家”的核心思想?
他的回答令我略微感到惊讶:“(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现象,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件悲哀的事,或所谓 ‘大城市病’;在我看来,它仅仅是一种变化,人口构成的变化。”
“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国家,我觉得它的运行过程都可以比喻成海上行驶的帆船。如果风平浪静,船就会停滞不前。我宁可有逆风,也不愿风平浪静。因为帆船可以使出高超的技术,利用逆风向前行驶。我觉得一个国家也应该具有这种能力:有变化,就有前进的机会。当社会出现少子、老龄化等变化,如何从建筑师和设计师的角度捕捉到这种变化,并把解决之道体现在设计中,这是我多年来一贯的设计思维。”
我又问起他对合作过的中国设计师的印象。他说,感觉中国设计师们受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在造型方面的功底要雄厚些。“但是,如何将商业的运用与设计师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这方面中国的进展不是特别顺利。”
他说,设计师总想展现与众不同、吸引眼球的造型;而商家则想充分利用设计的美感,销售更多商品。目前,中国的商家和设计师还难以找到一个融汇两者需求的平衡点。“如果某一天中国的设计市场能够比较容易地让各方心领神会地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那中国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社会了。”
展出建筑“吉野杉之家”,由日本建筑师长谷川豪与Airbnb合作设计的客房,原址位于奈良县吉野町,用当地特产木材吉野杉和扁柏建造。
随着话题深入,我们也陆续吃完了自己的便当。书店内的风扇渐渐驱走了燥热。一对年轻日本夫妻带着一两岁的小朋友在我们旁边的桌前坐下。小朋友不时兴奋地嘀嘀咕咕,但原研哉的似乎未受打扰,仍旧神情专注地娓娓而谈。
这座二层小楼的一层是向当地居民开放的社区空间,体现了游客与当地社区的融合关系。8月底展览结束后,这座建筑将被运回吉野河畔原址重新搭建,继续在Airbnb上登记出租。
说起这次参展的企业将新技术运用于家居生活,我问他:近年来“智能家居”的概念异常火爆,从Alphabet 这样的科技巨头到传统家电生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研发,并推出号称“智能”的产品。但是,至今似乎还未见到突破性的技术和成熟产品大规模进入市场。他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我觉得最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各方企业坐在一起,像圆桌会议一样讨论——比如制造机器人的公司、生产纳米技术传感器的企业,与掌握城市基础数据的企业和住宅建筑公司,大家一起讨论以何种方式、什么场景、把各自的智慧更舒服地用在人的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而目前大家是各自搞一套,对消费者来说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尽管技术已经进步到让任何事情都成为可能,但这些技术并没有综合地、有效地利用在人们的生活中。
“我觉得智能家居、智能生活最终的体现应该不是机器人,而是家本身。这也就是House Vision的核心想法。”
在此前一天的研讨会上,有来自中国的听众就着“理想家”的话题,问起了原研哉自己的家居生活,可惜会场时间有限,他未能详谈。于是,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再次提起了这个话题:他自己的家和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 “理想家”的家居理念,是否同样体现在他自己的家中?
翻译把这个问题转述给他之后,原研哉略腼腆地笑笑,挠了挠头。但是能看出,他对这个话题兴致颇浓。他越讲越长,气氛也越来越放松。翻译老师不时与他相视而笑,分几次才翻译完这段“原研哉之家”的故事。
他说,自己和夫人已经住了20多年的房子是一座三层小楼中的一层楼,面积很大,中间有圆形的天井,还有一个院子。当初,为了设计自己的“理想家”,他煞费苦心:“整个家内部都是我从头开始,重新设计的,享受了自己作为设计师的整个过程,包括地板用什么材料,门口铺什么石头,什么色彩等等。” 他还请了自己在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同事来帮忙。
在家中,最令他得意的就是书房:尽管面积只有约三帖(“帖”为日本房屋面积单位,每一帖为一张标准榻榻米草席面积,约1.66平方米——编者注),“小得像飞机驾驶舱一样,” 却是他“最能集中精力和放松的地方,是把握和定位自己的地方。” 书房左右两边都是书架,伸手就可以拿到书。中间是下沉的“坑”和书桌,是他回到家后工作的地方。
“另外,我很喜欢看电视,在家时不是坐在书房就是电视前面。起居室很大,我在墙上挂了一个索尼的4K大电视机。坐在电视机前,跟夫人吵一些无谓的小架,我就是幸福快乐的。”
原研哉说,他和夫人在生活中兴趣品味迥异:“我喜欢最简洁的生活,在最小的范围内、最不浪费的生活。” 他的夫人则喜欢华丽和晶莹闪亮的东西。“她是宝冢剧团的粉丝(宝冢歌剧团是日本著名的大型音乐剧表演团体,有100多年历史,成员全部为未婚女性——编者注),她恨不得在蛋糕上都要装饰亮片。”
“正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所以常有一些无谓的争吵。如果我们两个都是一样的,生活就会是枯燥无味的。这些小争吵对我来说是放松的形式,是我的生活营养的来源。”
在一阵大笑中,我们结束了采访,走出书店,去“摆拍”几张合影。中午的阳光依旧刺眼,身着白衣黑裤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展场内的木制栈道上洒水降温。这是盂兰盆节的周末,场内参观者逐渐多了起来。作为设计师和策展人的原研哉忙碌的一天刚刚开始。
菜单
从“理想家2016东京大展”现场的便当售卖车购买的海鲜便当:
银鱼、蛤肉和碎鱼肉配白米饭 900日元
碎鱼肉配白米饭 700日元
采访翻译: 李英红 录音整理: 李熹珩
来源:FT中文
喷嚏网官方App :【安卓】在 豌豆荚 、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搜索:喷嚏阅读;【ios】App store里搜索:喷嚏网官方阅读;
喷嚏网官方网站:http://dapenti.com (海外访问:https://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喷嚏图卦】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