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按照传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观来看,历史往往只会记住仅有的那个登顶的成功者,而大量埋没在成功者背后的二号、三号人物乃至普通民众,往往就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绝大多数历史叙述中,这都是条真理。
例子很多,拿美国历史来说,你问第一任美国总统是谁,受过义务教育的基本都能答上来——再不济好歹也在美钞上看过不是?但你要问第一任美国副总统是谁,恐怕就有很多人语焉不详了,接着问第二任美国总统是谁,对于大洋彼岸的我们来说,就更是陌生。所以,按照这个逻辑,《约翰•亚当斯》并不是电视剧集的绝佳选题,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这些独立战争时期的豪杰们,个个拉出来都能铺陈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可执行制片人汤姆•汉克斯偏偏就选择了这个看起来有些不起眼的人物,大张旗鼓的制作了七集电视剧。当然,HBO素来以历史题材见长(而且有了BBC的强力支持,本剧从开拍伊始就被与那部《罗马》相提并论),再加上有得过普利策大奖的畅销书做改编蓝本,《约翰•亚当斯》摘走2008年的数项艾美大奖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众生相
从剧名就不难看出,《约翰•亚当斯》是部人物传记,但本剧的重头戏当然是荡气回肠的美国独立史,所以那一群彪炳史册的大人物就不可能被回避掉,而编剧柯克•埃里斯曾经执笔过当年风靡一时的剧集《西部风云》,所以在整体的布局谋篇上非常娴熟。第一集上来就是场约翰•亚当斯给受伤的英国殖民军士兵辩护的戏。须知约翰•亚当斯本是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后来在波士顿取得律师资格,以雄辩的口才、刚直不阿的立场著称。当约翰•亚当斯在法庭上给英军士兵辩护时,正值殖民当局与北美属地矛盾激化、北美民众恨不能撕碎每一只“龙虾”(对英军士兵的蔑称)的当口,群情激愤时,扔一颗小火星都有爆炸的可能。但是约翰•亚当斯钉是钉、铆是铆的作风依然不为所变,英军士兵没有错,那就坚持为其做无罪的辩护——当然,这并不妨碍辩护完以后继续对英国殖民当局寄予毫不留情的猛烈抨击。
通过第一集的寥寥数场戏,约翰•亚当斯的形象已然巍峨于荧屏间,在第二集里,当大陆会议召开时,富兰克林、华盛顿等人便已悉数登场。而且编导并没有将这些人物简单的脸谱化,以富兰克林为例,这位穿着华丽、身形佝偻、舌灿莲花的老者甫一登场,便是妙语连珠的精彩论述。但富兰克林并不是只会高谈阔论政治理念的演说家,他狡黠、多变,有时甚至显得有些两面三刀,看到局势不明朗时,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决不会轻易表态,而会鼓动他人冲锋在前,自己则居于后方谋定而后动。这一形象贯穿了整部剧集的始终,当约翰•亚当斯在独立战争的关键时刻受命出使法国寻求外交援助时,早已在巴黎等候的富兰克林甚至被演绎成了一个花花公子——当然他衰老、秃头、还瘸了条腿,但这并不妨碍他跟老得脸上堆满了褶子的巴黎女贵族泡在同一个浴缸里吹泡泡玩。看到这一幕的约翰•亚当斯有些无法理解,但对富兰克林来说,这也是行之有效的外交手段之一,何乐而不为?
与之截然相反的则是乔治•华盛顿将军,在他还没成为总统前,他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就已经无人可以抵挡——身材高大的华盛顿总是房间里最显眼的一个,所以每当他有话说,哪怕只是寥寥数言,也会轻易的改变局面,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不过看惯了国内的领袖剧,总觉得老美拍戏不够严肃,连“特型演员”都没找全乎,例如大卫•摩斯其实与华盛顿长得并不像,但是他的气质——当然我也没见过华盛顿本人——却卓尔不群,那种冷峻、果敢、坚毅的形象,在一群吵吵嚷嚷的议员的陪衬下,愈发显得鹤立鸡群。
二、两党制
《约翰•亚当斯》并没有给美国的建国元勋们一味的涂脂抹粉,他们与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小肚鸡肠,有利益纠葛,有意见牵扯。与我想象中战火纷飞的独立战争不同,《约翰•亚当斯》从根本上虚化了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这无疑很对制片人的胃口),而是把美国的建国历程主要变成了房间里无休止的讨价还价。
来自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们总是在争吵,根本不是通常的历史教科书里所描述的那样同仇敌忾、一呼百应,美国人事实上是勉勉强强、半推半就、老大不情愿的宣布独立的。而且美国人民与英国宗主国也没有我想象中那样不共戴天,在第四集里,美国独立后约翰•亚当斯受命出使英国——这显然是个极为尴尬的差使——约翰•亚当斯对英王不卑不亢,出色的完成了使命。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英王面对约翰•亚当斯居然眼含泪花,发自肺腑的称颂他们的民主共和制。
所以,历史的真相总是复杂的,《约翰•亚当斯》的编导一直在秉承着这个理念创作,在最后一集里,当画家画完著名的《签署<独立宣言>》的油画,请当时还建在的约翰•亚当斯来审定时,他居然对着画家大发雷霆,他告诉画家当时的情形是慌慌张张的,代表们从来没有这样井然有序的聚在一起签过什么劳什子宣言。
画家只是无力的辩驳,艺术家总要有创作的自由吧。约翰•亚当斯立即回应:欧洲现代史的真相就是这样被埋没的,我们不能让美国现代史也被糟蹋。
振聋发聩啊,这话对我们自己恐怕也不无借鉴之意吧。同样,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党争也被编导一再的渲染,国务卿与财政部长的矛盾势如水火,即使连华盛顿总统也头痛不已,剧集里就表现了两人大吵后被华盛顿从办公室里喝退的场景。但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争执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却有着深远的意义,两人分别被称为民主派和联邦派,两派的攻讦也成为了日后美国两党制的萌芽。不过吵归吵,事还是得照办,一切都按程序走,一旦决策制定,那就二话不说执行之。
看着《约翰•亚当斯》,不禁想起了2008年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败选的谢长廷先生的败选演说,他强调:“选举是我个人的失败,不是台湾的失败,今天不要为我哭泣,聚集我们的力量,继续热爱台湾。”
这才是两党制的精髓。
三、一家人
起草《独立宣言》时,杰斐逊才33岁,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约翰•亚当斯却早就成了家庭妇男——妻子阿比盖尔对约翰•亚当斯的影响至深,她几乎是约翰•亚当斯一切决策的幕后推手,当约翰•亚当斯当选第二任总统后首次入主白宫时(当时美国正式建都华盛顿),阿比盖尔像母亲般交待老约翰:“你已经六十多岁了,别耍小孩子脾气了。”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阿比盖尔受过良好的教育,当约翰•亚当斯出席大陆会议时,她还专门写信给丈夫提醒他注意妇女权益保护。而且在约翰•亚当斯走南闯北当“职业革命家”那会儿,是阿比盖尔苦心经营着家里的农场,不仅养育一大家子人,还为约翰•亚当斯提供着革命经费(当然剧中也用心险恶的美化了奴隶制)。
约翰•亚当斯总是在被嘲笑,他曾被政敌攻击为“该死的美国暴君”、“一个全人类都应该诅咒的恶棍”、“一英尺半高的肚子”等等,当然最广为流传绰号的还是“圆胖先生”。报纸也总对约翰•亚当斯不客气,在第六集里,记者们甚至泼妇骂街般在头版恶意中伤约翰•亚当斯,但在阿比盖尔的开解下,约翰•亚当斯总统最终付之一笑——这就是美国的现实,总统的一个很大的职能就是充当全国人民的出气筒。
不管历史的真实如何,《约翰•亚当斯》给我的印象就是:阿比盖尔和家人们是约翰•亚当斯的精神支柱,不管做不做官,家人却是一生相随的。所以,尽管约翰•亚当斯的光环长期被华盛顿、富兰克林、杰弗逊们所掩盖着,但他对家人的情感却从未消退。当然,总统也是人,约翰•亚当斯的家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第二集里,他们就经历过天花的生死考验;第六集,他们失去了一个儿子;最后一集,在经历了丈夫出走后的常年寡居后,女儿纳比又在癌症的折磨下香消玉陨——当然,阿比盖尔在丈夫的怀中撒手人寰是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大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后当选为第六任美国总统。
同样是刻画伟人,《约翰•亚当斯》给我们的感觉无疑要人性得多。但我想,这也正传达了剧集的主旨:不管如何争吵、摩擦,美国人民永远是一家人;一家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估计也不为过的,而这力量的源泉,就是美国的力量之所在吧。或者,我们可以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胜选感言来做注解:“美国的真正力量来源并非军事威力或财富规模,而是我们理想的恒久力量:民主、自由、机会和不屈的希望。”
我想,总有一天,我的国家也会拥有这种力量。
刊载于《电视剧》09年第2期
来源:图宾根木匠
乐影: 约翰·亚当斯第一季
喷嚏网官方App :【安卓】在 豌豆荚 、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搜索:喷嚏阅读;【ios】App store里搜索:喷嚏网官方阅读;
喷嚏网官方网站:http://dapenti.com (海外访问:https://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喷嚏图卦】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